法医学杂志 ›› 2021, Vol. 37 ›› Issue (6): 806-812.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1.310207
所属专题: 合成毒品的法医毒理学研究
王涛1(), 伍赛群2, 谭晓辉1, 陈传香1, 岳霞1, 王慧君1, 杜思昊1(
), 乔东访1(
)
Tao WANG1(), Sai-qun WU2, Xiao-hui TAN1, Chuan-xiang CHEN1, Xia YUE1, Hui-jun WANG1, Si-hao DU1(
), Dong-fang QIAO1(
)
摘要: 研究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染毒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转录组学变化及在神经毒性中的可能作用机制。 对大鼠每12 h腹腔注射(15 mg/kg) METH 1次,共8次,建立METH亚急性染毒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提取脑组织纹状体脑区,采用磁珠法进行星形胶质细胞分选。对分选的星形胶质细胞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 METH染毒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转录组学测序共得到87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21个,下调基因555个。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结构、生物学过程调控、细胞外基质及细胞器功能等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类固醇生物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PPAR)、单磷酸腺苷依赖性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等信号通路有显著变化。 METH可通过多靶点引起星形胶质细胞的结构改变,其中细胞结构、类固醇生物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可能在神经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为METH相关死亡的法医学鉴定提供新的思路。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