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4年, 第4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10-2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技术与应用
    综述
    标准论坛
    教育与管理
    案例报道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基于DeepLabV3+模型的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智能识别与分割
    秦豪杰, 刘媛媛, 付恩浩, 刘雅雯, 田志岭, 董贺文, 刘太昂, 邹冬华, 程亦斌, 刘宁国
    2024, 40(5): 419-429.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440801
    摘要 ( 286 )   HTML ( 3 )   PDF(4364KB) ( 410 )  

    目的 基于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训练卷积神经网络DeepLabV3+模型,实现对常见颅脑损伤的智能化识别与分割(下文简称“分割”),探索深度学习技术在法医学钝性颅脑损伤自动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活体5 486张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作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进行模型训练与性能评估,另取活体255张钝性颅脑损伤与156张正常颅脑CT图像作为盲测集,评估模型分割5类颅脑损伤(头皮血肿、颅骨骨折、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挫伤)的能力。再收集尸体340张钝性颅脑损伤和120张正常颅脑CT图像作为新的盲测集,探索用活体颅脑损伤CT图像训练的模型在尸体颅脑损伤分割中的应用价值。对除盲测集以外的所有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中的5类颅脑损伤进行人工标记,再将各数据集输入模型,对模型进行训练后,根据训练集、验证集的损失函数与准确率评估并优化模型性能,根据测试集的Dice值评估模型泛化能力;根据盲测集的准确率、精确率和F1值评价模型对5类颅脑损伤的分割性能。 结果 经过对模型的训练和优化,最终的最优模型对头皮血肿、颅骨骨折、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挫伤分割的平均Dice值分别是0.766 4、0.812 3、0.938 7、0.782 7和0.858 1,均大于0.75,达到了预期要求。盲测集的外部验证结果显示,5类颅脑损伤分割的F1值在活体颅脑损伤CT图像中分别是93.02%、89.80%、87.80%、92.93%和86.57%,在尸体颅脑损伤CT图像中分别是83.92%、44.90%、76.47%、64.29%和48.89%,说明该模型在活体CT图像上能准确分割5类颅脑损伤,而在尸体CT图像上的分割能力相对较差,但仍然能够准确分割头皮血肿、硬脑膜外血肿和硬脑膜下血肿。 结论 基于CT图像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可用于颅脑损伤的分割,但直接将活体颅脑损伤模型用于尸体颅脑损伤的分割有局限性。本研究为钝性颅脑损伤虚拟解剖数据的智能分割提供了新途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细菌群落鉴别裸鼠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
    郑欣, 邱越, 李志刚, 向青青, 汪冠三, 石河, 徐曲毅, 隋鹏, 马雁兵, 刘超, 陈立方, 赵建
    2024, 40(5): 430-438.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3.430806
    摘要 ( 133 )   HTML ( 4 )   PDF(5785KB) ( 239 )  

    目的 建立裸鼠的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模型,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创口的形态学和细菌群落变化,分析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的差异。 方法 建立48只BALB/c裸鼠的腹部损伤模型,分为生前损伤、死后4 h损伤和死后72 h损伤组,观察损伤形成后第1、3、5、8、11、15天的大体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通过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创口的细菌群落。使用QIIME 2软件计算Shannon指数和Observed species指数,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组间的α多样性;使用R v4.3.0软件计算样本间Jaccard相似系数并应用于主坐标分析,以展示样本间差异,采用置换多元方差分析检验菌群构成的组间差异,并计算R²值。 结果 损伤形成后第8、11、15天,形态学检验已经难以区分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生前损伤组和死后72 h损伤组的Shannon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细菌群落的Jaccard相似系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置换多元方差分析的R2值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0.22~0.61)。 结论 通过分析创口细菌群落,可识别和比较不同时间点创口中的微生物组成,为鉴别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鼠急性过劳死模型的建立及其代谢-功能-形态学变化
    刘霞, 李嘉敏, 郑永霞, 肖旭东, 于晓军
    2024, 40(5): 439-446.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2.421007
    摘要 ( 128 )   HTML ( 3 )   PDF(2221KB) ( 418 )  

    目的 探讨急性过劳死的发生和死亡机制及其法医学鉴定。 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和实验组45只(急性过劳死组、过劳存活组),建立负重力竭游泳合并睡眠剥夺的重度疲劳模型,记录行为、饮食、体质量、呼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观察生理功能。死后解剖取材,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GC-MS检测血清、心肌、肝物质代谢的变化。 结果 实验组大鼠死亡率达33.3%。心肌中氨基丁酸、花生四烯酸含量降低;血清中尿素含量降低,蛋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升高;肝组织中,组氨酸等氨基酸含量升高;血生化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升高,葡萄糖和尿酸降低;血清及心、肝组织等能量代谢通路扰动;3 d后实验组大鼠出现心电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急性过劳死组大鼠出现心室颤动和扑动;超声心动图示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下降;心肌颗粒性肿胀、肌质凝集,脑干暗神经元增多;血清尿素、蛋氨酸、苯丙氨酸差异代谢物变化的组合与过劳高度相关,确诊率达90.6%。 结论 急性过劳死可引发多器官代谢-功能-形态联动性变化,死亡机制可能为全身多器官功能失调,特别是中枢性衰竭和心脏性猝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推断不同程度眼外伤愈后视力
    郝虹霞, 陈捷敏, 俞晓英, 王萌, 周智露, 盛延良, 夏文涛
    2024, 40(5): 447-453.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3.230407
    摘要 ( 98 )   HTML ( 3 )   PDF(700KB) ( 173 )  

    目的 研究不同程度眼外伤的损伤类型与视觉诱发电位的特点,为复杂眼外伤的视力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眼外伤后致单眼视力损害者231例,根据眼外伤伤情的严重程度分为A组(无需行眼球开放性手术,伤情相对较轻)、B组(需行眼球开放性手术,对愈后视力可能造成一定影响)、C组(需多次行眼球开放性手术、行多联眼内手术或者术后需行进一步治疗,严重影响愈后视力) 3组。同时依据伤眼愈后最佳矫正视力进行分级:Ⅰ级,视力<4.0;Ⅱ级,4.0≤视力<4.5;Ⅲ级,4.5≤视力<4.7;Ⅳ级,视力≥4.7。分别收集研究对象伤眼视力平稳后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记录在1°、15′空间频率刺激下P100波幅和峰时。评估不同眼外伤分组的视觉诱发电位特征与眼外伤程度的相关性,并对各组峰时、波幅异常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C组在1°和15′空间频率刺激下测得的伤眼P100波幅与A、B组伤眼P100波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15′空间频率刺激下测得的伤眼P100波幅异常数分别与A、B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级中伤眼和健眼的P100波幅与同级别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外伤分组与伤眼愈后视力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r为-0.488。 结论 PVEP可用于区分A组与C组、B组与C组不同严重程度的眼外伤,在A、B组之间伤眼在1°和15′空间频率刺激下无法明确区分,眼外伤后伤眼P100波形的异常可为不同程度眼外伤被鉴定人的视觉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PLC-MS/MS法检测尿液中依托咪酯及依托咪酯酸
    何天夫, 朱焕慧, 田源源, 金银霜, 林贤文, 王松才
    2024, 40(5): 454-460.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3.330702
    摘要 ( 170 )   HTML ( 2 )   PDF(948KB) ( 213 )  

    目的 建立一种尿液样品中依托咪酯和依托咪酯酸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检测方法。 方法 待测尿液样品中加入乙腈沉淀蛋白,离心后取上清液过膜,使用C18色谱柱进行分离,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以0.4 mL/min的流速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正离子模式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通过选择性、线性、检出限等技术参数验证后,应用于1例依托咪酯中毒死亡案例。 结果 尿液样品中依托咪酯和依托咪酯酸的检出限分别为0.2和0.5 ng/mL,定量限分别为0.5和1.0 ng/mL,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5 0)。在低、中、高3个质量浓度水平(依托咪酯:0.5、5、50 ng/mL;依托咪酯酸:1、10、100 ng/mL),基质效应在5.42%~18.47%范围内,提取回收率大于84.25%,稳定性大于88.23%,准确度、精密度和稀释可靠性均满足实验要求。采用本方法从吸食过量依托咪酯死者的尿液中成功检出依托咪酯和依托咪酯酸,质量浓度分别为8.82和27.88 μg/mL。 结论 该方法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适用于法庭科学领域尿液样品中依托咪酯和依托咪酯酸的检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与应用
    国产Quick TargSeq全集成自动化现场快速DNA检测仪的测试评估
    韩俊萍, 王颖希, 刘超, 刘锋, 郭晋荣, 朱巍, 唐光峰, 李彩霞, 王鑫, 焦章平
    2024, 40(5): 461-467.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3.530601
    摘要 ( 99 )   HTML ( 2 )   PDF(1079KB) ( 184 )  

    目的 验证国产Quick TargSeq全集成自动化现场快速DNA检测仪(以下简称“Quick TargSeq快检仪”)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并评估其法医学应用前景。 方法 采用公安部刑侦局专家组(4名个体共20份)和5家参试单位(54份)提供的合计74份盲样,在5台Quick TargSeq快检仪和微流控芯片卡盒上进行测试,将所得结果与已知分型进行比对,计算样本的检出率和分型准确性。 结果 专家组提供的20份样本在5台Quick TargSeq快检仪的重复结果均与已知分型一致。74份样本的检出率为100%,分型准确率达97.33%。 结论 Quick TargSeq快检仪稳定性良好,分型准确性较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血迹遗留时间推断技术现状与展望
    韩祺瑞, 张文骥, 李昊洋, 罗颖超
    2024, 40(5): 468-475.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3.431208
    摘要 ( 179 )   HTML ( 5 )   PDF(671KB) ( 233 )  

    血迹是暴力犯罪现场重要的生物物证,包含了丰富的犯罪信息。相对准确的血迹遗留时间推断对于还原案发时间,确认或排除相关人(物)与案件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从血迹图像特征、生物化学特征等方面对血迹遗留时间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综述了近二十年来推断血迹遗留时间的方法,并讨论这些方法应用于侦查实践中所存在的障碍,同时对血迹遗留时间推断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医分子影像学技术活体检验的进展与应用前景
    严治, 吉训明, 何晓, 张晓静, 万雷, 张宏, 田梅, 丛斌
    2024, 40(5): 476-483.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240304
    摘要 ( 136 )   HTML ( 4 )   PDF(1365KB) ( 273 )  

    提出法医分子影像学概念,利用分子影像技术为法医精神病鉴定、毒品损伤、网络游戏成瘾及应激性损伤等法医学领域重要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法医分子影像学属于创新交叉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存在一定问题和挑战,如人才欠缺、缺乏规范等。中国应加强法医分子影像学方面的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法医分子影像学将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司法审判、民事调解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促进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建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TR突变对亲缘关系鉴定的影响
    刘京, 王正, 侯一平, 廖林川
    2024, 40(5): 484-491.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541008
    摘要 ( 183 )   HTML ( 4 )   PDF(641KB) ( 312 )  

    亲缘关系鉴定是法医遗传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广泛应用于遗产纠纷、刑事侦查以及重大灾害案件中受害者的识别等。目前,基于毛细管电泳的STR分析仍然是亲缘关系鉴定的主要方法,但STR突变对亲缘关系鉴定的影响还需探索。本文综述了亲缘关系鉴定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针对STR突变对亲缘关系鉴定的影响这一挑战进行展望,探讨可能的解决途径,以期获得STR突变对亲缘关系鉴定影响的规律性认识,提升亲缘关系分析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标准论坛
    《听觉功能障碍法医临床鉴定技术规范》(GB/T 43640—2024)解读(一)
    杨小萍, 高妍, 王泽宇, 范利华, 夏文涛, 高东, 陈芳, 刘霞
    2024, 40(5): 492-499.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241004
    摘要 ( 186 )   HTML ( 5 )   PDF(601KB) ( 259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与管理
    以“三重构、四强化”为抓手的《法医毒理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谢冰, 张路迪, 于峰, 李淑瑾, 倪志宇, 丛斌, 马春玲, 文迪
    2024, 40(5): 500-503.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3.331002
    摘要 ( 61 )   HTML ( 2 )   PDF(547KB) ( 174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报道
    砍切颈项部自伤分析1例
    宋国铭, 陈积峰, 盛利
    2024, 40(5): 506-508.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3.430306
    摘要 ( 220 )   HTML ( 7 )   PDF(700KB) ( 28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牛攻击致死法医学鉴定1例
    刘会, 张飞龙, 漆利民, 朱承仁, 郑剑
    2024, 40(5): 509-511.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440306
    摘要 ( 306 )   HTML ( 9 )   PDF(1486KB) ( 3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道侵袭性曲霉病致死1例
    严赫, 冯向阳, 万贝贝, 黄飞骏, 张乐
    2024, 40(5): 512-515.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3.430204
    摘要 ( 107 )   HTML ( 7 )   PDF(4418KB) ( 1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部锐器伤后动眼神经损伤因果关系鉴定1例
    刘瑞珏, 陈捷敏
    2024, 40(5): 515-517.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240908
    摘要 ( 110 )   HTML ( 4 )   PDF(664KB) ( 19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舟骨、月骨陈旧伤合并桡骨远端骨折残疾等级及因果关系鉴定1例
    于凯丽, 谢颖颖, 刘京平, 程亦斌
    2024, 40(5): 518-520.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240503
    摘要 ( 124 )   HTML ( 8 )   PDF(596KB) ( 1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扼勒颈部致机械性窒息死亡后焚尸1例
    董贺文, 田志岭, 凡润杰, 赵亮, 顾钰奇, 刘宇铭
    2024, 40(5): 504-506.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440601
    摘要 ( 238 )   HTML ( 3 )   PDF(1897KB) ( 3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