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39例性别重置术后法医临床性别鉴定案例分析
    吴毓蛟, 周月琴, 沈忆文, 江洁清
    法医学杂志    2024, 40 (4): 365-371.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3.230602
    摘要1237)   HTML    PDF(pc) (733KB)(1678)    收藏

    目的 分析易性症人群性别重置术后法医临床性别鉴定案例的特点,结合国内外性别变更政策及相关案例,探讨我国对性别重置术人群的性别鉴定要点,旨在规范相关鉴定。 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近年39例法医临床性别鉴定案例,对性别比例、鉴定时间、手术地点、第二性征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跨性别女性案例占97.4%,手术地点在泰国者占94.9%,全部案例均在完成性别重置术后进行鉴定,均至少有一项第二性征与术后第一性征相符,辅助检查应用案例仅有2例。 结论 法医临床性别鉴定应以第一性征、第二性征与变更后的性别相符为原则。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复杂性肾囊肿法医学鉴定1例
    王森, 吴毅, 陈胜杰, 王飞翔
    法医学杂志    2025, 41 (1): 94-97.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3.230806
    摘要583)   HTML    PDF(pc) (581KB)(496)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遗忘杀人作案”法医精神病鉴定1例
    汤涛
    法医学杂志    2024, 40 (4): 415-418.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140501
    摘要477)   HTML    PDF(pc) (531KB)(521)    收藏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3种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结构确证及未知毒品的定性鉴定
    聂宗炀, 胡伟, 李玲玉, 章青波, 黄欣, 李波
    法医学杂志    2024, 40 (4): 340-351.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3.330101
    摘要457)   HTML    PDF(pc) (2091KB)(777)    收藏

    目的 建立3种疑似新精神活性物质(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NPS)的结构确证方法,探索一种较为通用的定性检验方法。 方法 利用红外吸收光谱、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核磁共振氢谱(1H-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3C-NMR)、核磁共振氟谱(19F-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9F-NMR)等技术对公安机关送检的5份疑似含有NPS的检材进行成分鉴定及结构确证。 结果 送检的5份检材中均检出NPS,共有3种于2024年7月1日被列管的NPS,分别为甲基胺酮(又称2-MDCK)、2-乙氨基-2-(2-氟苯基)环己酮(又称2-FXE)、1-[3,4-(亚甲二氧基)苯基]-2-二甲氨基-1-戊酮(又称dipentylone),前两者属于苯环己哌啶类NPS,第三种属于合成卡西酮类NPS。 结论 本研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3种NPS的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等表征手段的区分特征,可为未知毒品的定性鉴定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20例泌尿外科死亡案例的医疗损害鉴定结果分析
    李霁伦, 罗超, 范颖, 汪家文, 张建华
    法医学杂志    2024, 40 (4): 359-364.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440509
    摘要416)   HTML    PDF(pc) (717KB)(686)    收藏

    目的 通过对20例泌尿外科死亡案例的医疗损害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相关医疗损害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方法 选取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和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2010—2023年受理的涉及泌尿外科诊疗死亡的医疗损害鉴定案例共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例案例中,男女性比例为1.5∶1。被鉴定人年龄为37~84岁,平均年龄59.2岁。涉及医疗机构21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占81.0%。死亡原因统计结果显示,因感染性休克或失血性休克死亡的占60.0%。 结论 泌尿外科死亡案例的医疗损害原因力大小分析与自身疾病、损害后果(死亡)、医疗过错等均密切相关,对相关典型案例的特点进行分析可提高司法鉴定人对类似案件的综合分析能力,理解不同情境下医疗行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进而作出更准确和全面的判断。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扼颈后出血性脑梗死迟发死亡1例
    王启团, 接存正, 王莹莹, 韩笑
    法医学杂志    2024, 40 (4): 394-396.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3.430401
    摘要407)   HTML    PDF(pc) (851KB)(591)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肋骨骨折畸形愈合认定中的应用
    葛静晨, 尚敏, 姚明阳, 韦铭菲, 史俊展, 姚泽伟, 时佳音, 李凡
    法医学杂志    2024, 40 (4): 324-329.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3.230707
    摘要402)   HTML    PDF(pc) (1307KB)(829)    收藏

    目的 比较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和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 3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肋骨骨折畸形愈合认定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记录75例患者肋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类型及数量,比较VR、MPR、CPR对肋骨骨折畸形愈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和约登指数,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比较3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不同类型肋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检出率。 结果 75例患者共有243处肋骨骨折畸形愈合。VR、MPR、CPR对肋骨骨折畸形愈合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52.67%、79.84%、91.36%,特异度分别为99.58%、97.89%、99.15%,准确率分别为83.66%、91.76%、96.51%,约登指数分别为0.52、0.78、0.91,AUC分别为0.761、0.889、0.953。与VR相比,MPR在断端错合1/3以上、断端重叠、断端成角、骨桥的检出数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VR相比,CPR在肋骨骨折畸形愈合各分型的检出数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PR相比,CPR在断端错合1/3以上、断端分离、骨桥的检出数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骨折畸形愈合的认定均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CPR对肋骨骨折畸形愈合的诊断效能高,可作为肋骨骨折畸形愈合法医临床鉴定的主要后处理技术。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蛋白酶-过氧化氢消解法在法医学硅藻检验中的应用
    郭文青, 陈敏, 马骜, 黄平, 张吉
    法医学杂志    2024, 40 (4): 317-323.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440116
    摘要367)   HTML    PDF(pc) (1996KB)(606)    收藏

    目的 提出一种新型法医学硅藻检验方法,即蛋白酶-过氧化氢(protease-hydrogen peroxide,PHP)消解法,探讨该方法在法医学鉴定实践中的应用潜力。 方法 应用PHP消解法对肺组织进行处理并在硅藻数量、硅藻回收率、硅藻碎片占比以及不同硅藻科属回收效能等方面与传统的硝酸破机法进行比较。 结果 PHP消解法在硅藻数量、硅藻回收率以及硅藻碎片占比方面均高于传统的硝酸破机法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硅藻回收率高达93.95%。硝酸消解后的肺组织中曲壳藻属(65个)、菱形藻属Ⅰ(36个)、菱形藻属Ⅱ(22个)、双壁藻属(20个)、桥弯藻属(8个)均低于提取水样(曲壳藻属154个、菱形藻属Ⅰ 44个、菱形藻属Ⅱ 45个、双壁藻属33个、桥弯藻属23个),而PHP消解法仅菱形藻属Ⅱ低于提取水样(P<0.05),同时其硅藻回收稳定性方面高于硝酸破机法。 结论 PHP消解法在肺组织硅藻提取效能方面优于传统的硝酸破机法,且在安全、环保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有望应用于溺死鉴定实践。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脑心综合征研究进展及其法医学意义
    王建峰, 杨琛腾, 张国忠, 丛斌
    法医学杂志    2024, 40 (4): 372-378.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440303
    摘要367)   HTML    PDF(pc) (674KB)(739)    收藏

    脑心综合征是指由各种颅脑损伤病变引起的继发性心脏损害,可加重原本存在的心脏疾病。在法医病理学实践中,对于颅脑损伤后短时间内死亡的案例,特别是伴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案例,常会忽视脑心的交互作用。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脑心综合征的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并探讨其在法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以期为脑心综合征的法医学实践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亲密伴侣杀人案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价
    吕伟平, 廖信彪, 任李聚, 孔小平, 陈燕嫦, 常亚斐, 罗斌
    法医学杂志    2024, 40 (6): 582-588.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3.431005
    摘要348)   HTML    PDF(pc) (900KB)(404)    收藏

    目的 分析亲密伴侣杀人(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IPH)案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IPH预测模型,为案犯刻画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广东省2014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法院已判决命案资料共476例作为建模数据,根据案犯与被害人是否为亲密伴侣将案例分为IPH组(n=180)和非亲密伴侣杀人(non-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N-IPH)组(n=296)。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对模型进行评价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进行内部验证。随机收集国内非广东省201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法院判决书126例进行外部验证。 结果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7个变量纳入模型。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χ2 =13.158,P=0.068。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39(95% CI:0.919~0.959),cut-off值为0.292,敏感度为0.900,特异度为0.865,校准曲线在理想曲线附近。十折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准确率为0.863,Kappa值为0.708,外部验证结果显示AUC为0.922(95% CI:0.872~0.971),cut-off值为0.292,敏感度为0.890,特异度为0.886,校准曲线趋于理想曲线。 结论 基于法医现场学指标构建的IPH模型预测能力良好,准确性和稳定性可靠,可为案犯刻画提供科学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高分辨质谱技术在法医毒物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严慧
    法医学杂志    2024, 40 (6): 525-532.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340605
    摘要346)   HTML    PDF(pc) (769KB)(899)    收藏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人体表微生物组应用于法医学个体识别的研究进展
    靳铭辉, 李亚, 易少华
    法医学杂志    2024, 40 (4): 379-386.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3.531208
    摘要345)   HTML    PDF(pc) (703KB)(771)    收藏

    皮肤和毛发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最外层界面,分布着许多微生物,这些体表微生物具有个体特异性和时空稳定性,可通过接触转移至其他物体表面,易在犯罪现场被发现,有助于构建嫌疑人与犯罪现场的关联。当样本降解或DNA含量较少而无法获得足够的人源性DNA证据时,高拷贝的体表微生物组分析在不影响原有的DNA提取和分型情况下,可作为人源性DNA分型的辅助手段,为缩小嫌疑人范围提供信息。本文综述了体表微生物组的法医学特征和分析方法以及体表微生物组应用于法医学个体识别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体表微生物组应用于法医学实践的挑战。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水牛攻击致死法医学鉴定1例
    刘会, 张飞龙, 漆利民, 朱承仁, 郑剑
    法医学杂志    2024, 40 (5): 509-511.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440306
    摘要338)   HTML    PDF(pc) (1486KB)(421)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基于DeepLabV3+模型的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智能识别与分割
    秦豪杰, 刘媛媛, 付恩浩, 刘雅雯, 田志岭, 董贺文, 刘太昂, 邹冬华, 程亦斌, 刘宁国
    法医学杂志    2024, 40 (5): 419-429.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440801
    摘要320)   HTML    PDF(pc) (4364KB)(644)    收藏

    目的 基于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训练卷积神经网络DeepLabV3+模型,实现对常见颅脑损伤的智能化识别与分割(下文简称“分割”),探索深度学习技术在法医学钝性颅脑损伤自动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活体5 486张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作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进行模型训练与性能评估,另取活体255张钝性颅脑损伤与156张正常颅脑CT图像作为盲测集,评估模型分割5类颅脑损伤(头皮血肿、颅骨骨折、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挫伤)的能力。再收集尸体340张钝性颅脑损伤和120张正常颅脑CT图像作为新的盲测集,探索用活体颅脑损伤CT图像训练的模型在尸体颅脑损伤分割中的应用价值。对除盲测集以外的所有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中的5类颅脑损伤进行人工标记,再将各数据集输入模型,对模型进行训练后,根据训练集、验证集的损失函数与准确率评估并优化模型性能,根据测试集的Dice值评估模型泛化能力;根据盲测集的准确率、精确率和F1值评价模型对5类颅脑损伤的分割性能。 结果 经过对模型的训练和优化,最终的最优模型对头皮血肿、颅骨骨折、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挫伤分割的平均Dice值分别是0.766 4、0.812 3、0.938 7、0.782 7和0.858 1,均大于0.75,达到了预期要求。盲测集的外部验证结果显示,5类颅脑损伤分割的F1值在活体颅脑损伤CT图像中分别是93.02%、89.80%、87.80%、92.93%和86.57%,在尸体颅脑损伤CT图像中分别是83.92%、44.90%、76.47%、64.29%和48.89%,说明该模型在活体CT图像上能准确分割5类颅脑损伤,而在尸体CT图像上的分割能力相对较差,但仍然能够准确分割头皮血肿、硬脑膜外血肿和硬脑膜下血肿。 结论 基于CT图像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可用于颅脑损伤的分割,但直接将活体颅脑损伤模型用于尸体颅脑损伤的分割有局限性。本研究为钝性颅脑损伤虚拟解剖数据的智能分割提供了新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利用法医SNP系谱推断技术侦破命案积案1例
    孟必成, 何柏芳, 姚智卿, 王斌, 黄江平, 郝思静, 曹禹, 余华光, 杨帆
    法医学杂志    2024, 40 (4): 406-407.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540308
    摘要307)   HTML    PDF(pc) (495KB)(430)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男性样本Amelogenin-Y、DYS391rs199815934同时缺失1例
    刘振平, 阿地来·吐尔逊, 傅燕芳, 童继军, 吴玉茹, 翟仙敦
    法医学杂志    2024, 40 (6): 628-632.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3.530502
    摘要295)   HTML    PDF(pc) (2908KB)(408)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体内尼秦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分析
    高国庆, 阳硕, 周莉英, 杜诗蓓, 施妍
    法医学杂志    2024, 40 (6): 597-607.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340704
    摘要292)   HTML    PDF(pc) (874KB)(463)    收藏

    尼秦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一类最新流行于非法物质市场的合成阿片类物质,具有效力高、安全范围窄等特点。相比于传统阿片类物质,吸食该类物质后更容易导致严重的呼吸抑制。近年来,尼秦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事件频发,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数百起中毒或死亡案件,严重威胁个体健康和公共安全。随着尼秦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不断涌现,对该类物质的鉴识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常见尼秦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结构特点、体内药理学表征以及分析方法,以期为该类物质在法医毒物学中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盆腔脓肿腹腔镜术后脓毒性休克死亡1例
    贾梦洋, 刘之江, 董贺文, 张建华, 李正东
    法医学杂志    2024, 40 (4): 391-393.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2.420406
    摘要287)   HTML    PDF(pc) (1395KB)(525)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扼勒颈部致机械性窒息死亡后焚尸1例
    董贺文, 田志岭, 凡润杰, 赵亮, 顾钰奇, 刘宇铭
    法医学杂志    2024, 40 (5): 504-506.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440601
    摘要284)   HTML    PDF(pc) (1897KB)(432)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关于肢体损伤残疾等级评定标准若干问题的探讨
    葛志强, 高贵山, 葛建荣, 隋玉军
    法医学杂志    2024, 40 (6): 608-611.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3.230603
    摘要270)   HTML    PDF(pc) (607KB)(343)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