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25
    上一期   

    论著
    技术与应用
    综述
    案例报道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NETosis标记物CitH3在小鼠深静脉血栓中的时序性表达
    王黔, 杨嵩民, 吴娟娟, 张煜, 王祥孟, 陈刚, 蒋朋飞
    2025, 41(3): 201-207.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441004
    摘要 ( 86 )   HTML ( 2 )   PDF(2076KB) ( 110 )  

    目的 观察小鼠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展过程中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rullinated histone H3,CitH3)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血栓形成时间推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结扎小鼠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建立淤血诱导的血栓发生模型,分别于建模后0 h以及1、3、5、7、10、14、21 d过量麻醉处死小鼠,提取淤血的IVC段(建模后0 h)和形成血栓的IVC段(建模后1~21 d)。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栓形成期间中性粒细胞数量和CitH3的表达情况,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itH3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血栓形成过程中,CitH3主要在血栓内的中性粒细胞中表达。建模后0 h,淤血的IVC内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和个别CitH3阳性细胞。在建模后1~21 d形成的血栓中,中性粒细胞数量在建模后1 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少;CitH3阳性细胞数量及其与中性粒细胞数量的比值在建模后1 d开始升高,于建模后5 d达到峰值,此后减少。CitH3蛋白的表达水平也在建模后1 d开始升高,于建模后5 d达到峰值。 结论 CitH3在DVT形成期间的表达呈现时序性变化,有望成为推断血栓形成时间的生物学标记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分割标签与原始图像融合的双通道汉族青少年肩关节X线骨龄评估
    周慧明, 李丹阳, 万雷, 刘太昂, 李远喆, 汪茂文, 王亚辉
    2025, 41(3): 208-216.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5.250106
    摘要 ( 65 )   HTML ( 1 )   PDF(1243KB) ( 98 )  

    目的 探索适用于中国汉族青少年肩关节X线骨龄评估的深度学习网络模型。 方法 回顾性收集12.0~<18.0岁中国汉族青少年肩关节X线图像1 286例(男性708例,女性578例)。随机抽取约80%的样本(1 032例)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用于模型学习、选择和调优,约20%的样本(254例)作为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泛化能力。分别将肩关节X线原始图像单通道、结合原始图像与分割标签(经人工标注的肩关节区域与原始图像进行逐像素点相乘操作后再经过U-Net++网络分割,仅保留肩关节关键区域信息)双通道输入VGG16、ResNet18、ResNet50、DenseNet121 4种网络模型进行骨龄评估。另外,对测试集数据进行人工骨龄评估,并与4种网络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使用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决定系数(R2)和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PCC)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结果 在测试集中,4种模型双通道输入的肩关节X线图像骨龄评估结果在4项评价指标上均优于单通道输入,其中DenseNet121模型的双通道输入方式结果最好,MAE为0.54岁,RMSE为0.82岁,R2为0.76,r为0.88。人工评估方法的MAE为0.82岁,仅次于DenseNet121模型的双通道输入结果。 结论 基于肩关节X线图像结合原始图像与分割标签双通道输入的DenseNet121网络模型评估结果优于人工评估结果,可有效评估中国汉族青少年骨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医学体液鉴定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谢宝颜, 夏若成, 蒋婷婷, 陶瑞旸, 李成涛
    2025, 41(3): 217-227.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541105
    摘要 ( 76 )   HTML ( 1 )   PDF(1896KB) ( 118 )  

    目的 分析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数据库中2000—2023年收录的法医学体液鉴定研究领域文献,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 方法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3年WoSCC数据库中收录的法医学体液鉴定领域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对文献的年发文量、期刊分布、国家贡献、研究机构、作者合作、关键词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结果 共纳入715篇法医学体液鉴定领域的文献,年发文量呈持续且稳定增长的趋势。在55个发文国家(地区)中,美国以174篇文献位居首位,中国次之,共发表了107篇。在发表期刊方面,载文量最多的期刊是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在该杂志上发表的文献占总发文量的20%。在作者贡献方面,共2 079位作者参与了体液鉴定的相关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呈现出明显的聚类分布。关键词分析结果表明,法医学体液鉴定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传统方法、特异性RNA分子标记、DNA甲基化、光谱法以及微生物组学的应用。 结论 法医学体液鉴定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研究机构和团队应加强合作。建立统一的结果解读标准与体系、探索多种生物标记的联用方法是该领域未来研究的热点与重要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ODIS核心13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分析不同群体中的遗传结构
    何曦, 汤真, 夏明英, 赵一琦, 罗雨然, 李士林
    2025, 41(3): 228-236.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2.521002
    摘要 ( 60 )   HTML ( 3 )   PDF(1120KB) ( 80 )  

    目的 基于CODIS核心13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研究不同群体的遗传差异性。 方法 从PubMed数据库中选取1999—2021年在科技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来自95个群体的13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CSF1PO、FGA、THO1、TPOX、vWA、D3S1358、D5S818、D7S820、D8S1179、D13S317、D16S539、D18S51、D21S11)数据,整理基因座等位基因频率,计算法医学参数Gst值、Ht值、Hs值和Nei氏DA遗传距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系统发育树和多维尺度分析探讨群体遗传结构。 结果 95个群体的13个STR基因座共检测出265个等位基因,平均Gst值、Ht值和Hs值分别为0.023 247、0.797 915和0.779 365。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亚、非、欧三大洲间群体差异显著;亚裔人群中大陆和岛屿群体有一定的区分度;亚裔人群中汉族与周边群体之间有一定的区分度,而汉族群体内部,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形成显著的两个群体。 结论 CODIS核心13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对于不同人群的群体识别有潜在应用价值,有望应用于不同洲际人群间的族群区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线来源的生物样本采集、DNA提取及STR分型
    李泽琴, 原芳, 刘娜, 严江伟, 张更谦
    2025, 41(3): 237-243.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540404
    摘要 ( 113 )   HTML ( 4 )   PDF(783KB) ( 227 )  

    目的 通过分析牙线样本采集方式、DNA提取方法、保存条件及取样部位对样本STR分型成功率的影响,评估使用过的牙线作为个体识别生物学证据来源的法医学应用价值。 方法 分别采用直接剪取法、棉签擦拭法和植绒拭子擦拭法采集牙线样本,应用Chelex法、过柱法和磁珠法提取DNA,使用Qubit试剂盒和人类DNA分型试剂盒(白金)进行DNA定量以及STR分型。对保存环境(温湿度、紫外辐射)和取样部位(线部、柄部)DNA浓度以及STR分型进行评估。 结果 通过对平均DNA质量浓度、基因座检出率和STR分型准确率3项关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直接剪取法采集效能最高、棉签擦拭法次之、植绒拭子擦拭法效能最低,通过直接剪取法获得的样本平均DNA质量浓度大于(4.94±1.87) ng/μL,基因座检出率和STR分型准确率达到100%。无论采用直接剪取法、棉签擦拭法或植绒拭子擦拭法采集的样本,通过磁珠法提取DNA,其3项关键指标的检测结果均优于过柱法和Chelex法。环境条件对样本DNA分析有较大影响,尤其是55 ℃/50%RH放置35 d的样本STR分型准确率下降至(81.82±12.31)%,暴露于紫外辐射12 h的样本STR分型准确率下降至(55.46±34.31)%。从牙线柄部所提取DNA的平均浓度极低,STR分型准确率仅为(30.91±27.35)%。 结论 选用棉签擦拭或直接剪取牙线样本线部,并配合磁珠法提取DNA,能最大程度保证DNA浓度与质量。此外,检材需避光保存于低温低湿环境并避免紫外辐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与应用
    3种溺死相关浮游生物检验方法用于诊断溺死的比较
    张晓峰, 苏秦, 陈晓晖, 吴伟斌, 郑冬云, 赵建, 陈玲, 徐曲毅, 刘超
    2025, 41(3): 244-251.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440606
    摘要 ( 93 )   HTML ( 4 )   PDF(953KB) ( 99 )  

    目的 比较浮游生物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毛细管电泳检测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PCR-CE)、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及微波消解-真空抽滤-自动扫描电子显微镜法(microwave digestion-vacuum filtration-automat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MD-VF-Auto SEM)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3种溺死相关浮游生物检验方法对212例溺死尸体及30例非溺死尸体的肺、肝、肾组织进行检验,比较3种方法在各组织中浮游生物的检出率。 结果 对于溺死尸体,PCR-CE法、qPCR法、MD-VF-Auto SEM法在溺死组尸体中的总检出率分别为93.9%、96.2%、95.3%,三者间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VF-Auto SEM法在肺组织中的检出率(100.0%)高于PCR-CE法及qPCR法(P<0.05),3种方法在肝、肾组织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非溺死尸体,仅MD-VF-Auto SEM法在部分肝、肾组织中检出少量硅藻(小于10个/10 g),其余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3种方法对溺死尸体均有良好的检验效能。MD-VF-Auto SEM法通过扫描电镜直接观察硅藻的形态特征且定性定量分析直观准确,对疑难降解检材的检验具有较大优势。PCR-CE法和qPCR法检材需求量少(0.5 g)、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4~7 h),易于在基层推广,适用于水中尸体的快速溺死诊断。两种DNA方法与MD-VF-Auto SEM法相结合,可以提高浮游生物的检出率,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联合使用在溺死诊断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产人类DNA定量试剂盒的验证及法医学应用
    陈静, 王亚萍, 冯云鹏, 胡晓欣, 贾振军, 刘洪迪, 严安心, 李永久, 彭柱, 刘志芳, 陈健刚
    2025, 41(3): 252-259.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3.531101
    摘要 ( 165 )   HTML ( 3 )   PDF(917KB) ( 253 )  

    目的 验证一款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国产人类DNA定量试剂盒在检测人类DNA总浓度、男女性混合样品中男性DNA浓度、DNA降解程度和含抑制剂情况等方面的效能。 方法 将不同DNA浓度、不同男女性混合比例、不同抑制剂浓度和不同降解程度的样品使用一款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国产人类DNA定量试剂盒进行检测,与市场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并应用于真实案件的检材检测。 结果 该人类DNA定量试剂盒能有效检测最低0.001 65 ng/μL的人类DNA、男女性比例为1∶15 000混合样品中6.25 pg/μL的男性DNA;样品中单独含有高达400 ng/μL腐殖酸和1 000 μmol/L血红素时,仍可准确检测DNA浓度;通过降解指数可以有效表征样品的降解程度;该试剂盒已成功应用于法医学实践。 结论 该人类DNA定量试剂盒检测准确、可靠,能准确反映DNA降解情况及含抑制剂情况,在定量准确度、男女性混合样品比例测定、含抑制剂情况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能,在法医学案件检验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法医转录组学技术在体液斑迹组织来源推断中的应用
    白一帆, 赵禾苗, 陈静, 刘洪迪, 杨瑞琴, 王冲
    2025, 41(3): 260-266.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540306
    摘要 ( 65 )   HTML ( 1 )   PDF(680KB) ( 107 )  

    体液斑迹的组织来源推断对于案件侦办和法庭诉讼至关重要。传统的体液斑迹鉴定方法如形态学法、化学法、免疫法推断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亟须使用更高效的方法进行确证实验。近年来,转录组学技术为体液斑迹组织来源推断提供了新的手段。转录组中不同类型RNA各有优势,本文详细阐述了mRNA、miRNA、circRNA、lncRNA、piRNA等不同类型RNA和微生物转录组在体液鉴定中的应用,并总结其优势及局限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台式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禁毒领域中的应用
    廖琦, 刘永红, 焦英, 杨晓莹, 杨怡华, 刘翠梅, 高瑞霞
    2025, 41(3): 267-276.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340402
    摘要 ( 42 )   HTML ( 1 )   PDF(947KB) ( 57 )  

    目前,以新精神活性物质为代表的毒品替代物逐渐流行,查缉中对未知结构的新型毒品鉴定需求不断增加。核磁共振是解析分子结构的重要工具,在没有标准物质的情况下,定量核磁可完成复杂混合物中目标物的定量分析,在新型毒品、制毒前体研究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高场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因受限于场地、维护成本和相对复杂的操作过程,在毒品研究中应用较少。近几年发展的台式低场核磁共振波谱仪则提供了一种新的替代方案,由于使用永磁体,其体积减小,运行维护成本降低,已广泛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本文回顾了低场核磁技术的发展,综述了台式低场核磁共振波谱法在可疑物筛查及鉴别、快速含量测定、制毒工艺与合成路线研判和关联性溯源中的研究应用历程,展望了该技术在毒品研究中的前景和发展方向,旨在对从事分析化学和毒品研究相关工作及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报道
    米酵菌酸中毒后死亡法医学鉴定1例
    陈轩龙, 袁强, 孙勇, 张碟, 伏建斌, 李立亮
    2025, 41(3): 277-280.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440103
    摘要 ( 134 )   HTML ( 13 )   PDF(1485KB) ( 1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托咪酯滥用死亡1例
    魏倩, 龚道银, 卢先洪, 唐莉, 卢翔, 李进财
    2025, 41(3): 281-283.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3.430908
    摘要 ( 138 )   HTML ( 9 )   PDF(642KB) ( 18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凹陷型锁骨菱形窝用于胸片同一认定1例
    苏莉, 汪露, 钱起玥, 李倩倩, 杨丽, 胡永良
    2025, 41(3): 283-285.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240104
    摘要 ( 47 )   HTML ( 3 )   PDF(633KB) ( 8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眶内眼球外异物致视神经损伤2例
    刘冬梅, 朱英芝, 于凯丽, 陈捷敏, 刘良
    2025, 41(3): 286-288.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240902
    摘要 ( 82 )   HTML ( 2 )   PDF(705KB) ( 1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残疾等级评定1例
    刘纤纤, 张涵, 张世宏
    2025, 41(3): 289-291.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240210
    摘要 ( 80 )   HTML ( 1 )   PDF(530KB) ( 117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13S317基因座侧翼序列突变及稀有等位基因4确认1例
    刘志勇, 任贺, 陈冲, 高知枭, 石妍, 李林, 贾莉, 杨倩, 刘雅诚, 严江伟
    2025, 41(3): 294-296.  DOI: 10.12116/j.issn.1004-5619.2024.540903
    摘要 ( 59 )   HTML ( 4 )   PDF(1150KB) ( 1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