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6年, 第2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6-06-28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大鼠脑挫伤后巢蛋白表达与脑挫伤经过时间的关系
    贾冬梅;何光龙;周亦武;邓伟年;孙来晶;戴甲培;刘良;徐小虎;
    2006, 0(3): 161-164+. 
    摘要 ( 1545 )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后不同时间内巢蛋白(nestin)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与脑损伤经过时间的关系。方法利用自由落体撞击大鼠脑挫伤模型,在脑挫伤后不同时间(0.5,6,12h和1,3,7,14,28d)观察nestin蛋白在伤侧皮质、海马齿状回及胼胝体表达情况。结果伤后0.5h伤侧皮质、海马齿状回及胼胝体nestin阳性细胞表达开始增强,7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28d伤侧皮质、海马齿状回恢复至正常组水平,伤侧胼胝体在伤后28d仍有弱表达。结论nestin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作为法医学推断早期脑损伤时间的指标之一;nestin可作为判断脑损伤是否存在及区分生前和死后脑损伤的标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膈肌疲劳在家兔体位窒息死亡中的作用
    姜富学;竞花兰;欧桂生;廖信彪;张宜骏;余彦耿;成建定;李朝晖;郭晓然;
    2006, 0(3): 165-167. 
    摘要 ( 2319 )  
    目的探讨膈肌在固定双上肢悬挂致死中的作用。方法将家兔固定双上肢悬挂,并监测家兔膈肌肌电图(EMGdi)的变化。结果在连续记录的EMGdi中早期的EMGdi与晚期的EMGdi比较高频与低频(H/L)的比值显著降低,提示膈肌疲劳确实存在。结论膈肌疲劳在固定双上肢悬挂致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疑似他杀尸检1例
    李金富;曲海东;许海龙;李晓东;
    2006, 0(3): 167-167. 
    摘要 ( 13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鼠脑挫伤后神经细胞DNA片段化和含量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
    李凡;廖志钢;马书玲;王晔;官鹏;刘敏;
    2006, 0(3): 168-170+. 
    摘要 ( 1712 )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后神经细胞DNA片段化和DNA含量的时序变化规律。方法建立自由落体打击大鼠脑挫伤动物模型,采用TUNEL和Feulgen′sDNA染色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进行研究。结果大鼠脑挫伤后随着损伤时间延长DNA片段化程度逐渐增强,而DNA含量逐渐降低。结论采用TUNEL和Feulgen′sDNA染色法观察伤后DNA片段化和DNA含量变化,可以应用于脑损伤时间推断的研究,探索推断损伤时间的新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Fn-EIIIA金标试纸条进行损伤时间推断的效果评价
    张建华;刘宁国;陈忆九;黄晓华;
    2006, 0(3): 171-172+. 
    摘要 ( 2163 )  
    目的评价Fn-EIIIA金标单克隆抗体试纸条在人体皮肤组织损伤时间推断中的有效性和灵敏度。方法提取不同损伤时间人体皮肤组织,匀浆,用Fn-EIIIA金标单克隆抗体试纸条检测其Fn-EIIIA的表达,对其结果进行评价;同时,将大鼠挫伤皮肤组织置于自然环境中,分别提取不同自溶时间段的皮肤样本进行检测,对自溶变化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正常皮肤组织样本中试纸条检测线不显色,损伤1h后即显色,随损伤时间延长,试纸条检测线有显色逐渐加深的趋势;在观察时间段内,组织自溶对检测结果无显著影响。结论Fn-EIIIA金标单克隆抗体试纸条可作为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敏感、稳定的检测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鼠心肌细胞核DNA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郑吉龙;张晓东;牛青山;
    2006, 0(3): 173-176. 
    摘要 ( 1804 )  
    目的监测小鼠死后细胞核DNA降解的情况,探讨死后细胞核DNA降解的一般规律。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和专业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111只小鼠在死后72h内不同时间点小鼠心肌组织细胞头半径、尾长度、头DNA含量比例、尾DNA含量比例、尾矩、Olive矩、头面积、尾面积八项参数的变化值。结果在个体死亡72h内,测定的八项参数指标均显示细胞核DNA降解速率和程度与死亡时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并获得了更能体现DNA降解趋势的二项式回归方程和多元回归方程,均具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72h内心肌组织DNA变化与死亡时间之间呈线性关系的各组回归方程,可为法医学推断死后经过时间提供一种新的、客观的、精确的方法和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体血液体外电击致血细胞穿孔的扫描电镜观察
    王晔;刘敏;彭雪梅;李凡;张付;张奎;廖志钢;
    2006, 0(3): 177-179. 
    摘要 ( 2092 )  
    目的探讨血细胞体外电击时细胞膜的结构变化。方法对成人血液分别分组通过220V交流电电击5,10,20,30s和1min后,用扫描电镜观察血细胞膜的变化。结果电击后,即可以观察到红细胞与白细胞的细胞膜穿孔,其中红细胞穿孔可为一个或多个,形状多为圆形或卵圆形,白细胞穿孔则为多个,呈筛网状;穿孔细胞数随电击时间延长而增多;电击5s时为6%左右,以后逐渐增加,至电击1min时,穿孔细胞数可达40%左右。结论电流作用可以使血细胞膜发生穿孔,穿孔细胞数随通电时间延长而增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过敏性猝死者咽喉和胃肠组织内P物质的表达
    孙宏伟;高彩荣;任广睦;孙俊红;路健;王英元;
    2006, 0(3): 180-182+. 
    摘要 ( 1776 )  
    目的观察P物质在过敏性猝死人体咽喉和胃肠组织的表达,并探讨其在法医学鉴定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5例过敏性猝死者咽喉和胃肠组织的P物质表达进行研究,同时以冠心病猝死者作为对照;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分析,计算阳性指数(PI)。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咽喉和胃肠组织P物质表达明显增加(P<0.001)。结论咽喉和胃肠组织的P物质表达可作为过敏性猝死的法医学鉴定的形态学依据和参考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祸致心肺自口鼻腔溢出死亡2例
    陈林;胡建光;汪勇军;
    2006, 0(3): 182-182. 
    摘要 ( 15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鼠海绵体神经的解剖及神经性ED模型的建立
    王飞翔;张玲莉;朱广友;
    2006, 0(3): 183-185+. 
    摘要 ( 1757 )  
    目的对大鼠海绵体神经进行解剖并制作损伤致神经性ED的动物模型。方法通过10只废弃大鼠的解剖了解海绵体神经的解剖结构,将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一个月通过低频电刺激证实造模是否成功。结果大鼠海绵体神经解剖结构与人体非常相似,位于盆神经节的下方,电刺激海绵体神经,勃起试验阳性,造模后勃起试验阴性(P<0.01)。结论由于大鼠海绵体神经分布与人体有高度相似性,且价格适合,是ED研究的理想动物,海绵体神经损伤是建立神经性ED的可靠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owerPlex~(TM)16体系OL等位基因序列分析及命名探讨
    陆惠玲;台运春;刘超;李海燕;
    2006, 0(3): 186-189. 
    摘要 ( 1754 )  
    目的观察中国汉族人群PowerPlexTM16体系STR基因座分型标准物外等位基因(OL等位基因)的序列组成,探讨其类型及命名。方法应用PowerPlexTM16体系和ABI377或3100遗传分析仪,对10071名中国汉族无关个体的血样DNA进行15个STR基因座的分型,筛选出OL等位基因样本;对该样本进行单基因座扩增、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色,获取等位基因条带并再次扩增和测序。结果在11个基因座检见OL等位基因,共32个,频率0.05‰ ̄4.02‰,各基因座OL等位基因数目1 ̄9个不等。按其组成分为四类:(1)重复单位完整重复,但重复次数在ladder范围外;(2)不完整重复;(3)侧翼序列个别碱基的插入或缺失;(4)较大片断的缺失。结论OL等位基因类型不一,既有重复次数的变化,也有侧翼序列或核心序列的变化,现有命名原则尚不能反映其组成类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mtDNA控制区异质性
    曹洋;万立华;顾林岗;黄映雪;修崇贤;胡淑辉;米粲;
    2006, 0(3): 190-192. 
    摘要 ( 2223 )  
    目的观察mtDNA的点突变异质性和长度异质性。方法运用直接测序法对50名无关个体及16名母系家族成员的血液、口腔上皮细胞、头发的mtDNAHVI、HVII区序列进行分析,并对20例HVI区直接测序失败的无关个体进行克隆后测序分析。结果同一个体的三种检材样本及16名母系家族成员的序列一致,未见异质性存在;同一个体的不同克隆的C延伸区的长度有差异,存在长度异质性。但同一个体的血液和头发具有相似的长度变异类型,即长度异质性在组织间无差异。结论mtDNA碱基序列具有同质性及稳定性,适用于法医学检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CR-RFLP法分析北方汉族人群HLA-B基因多态性
    曾昭书;丁梅;朱运良;刘志芳;孙志刚;黄洪武;
    2006, 0(3): 193-195. 
    摘要 ( 1785 )  
    目的建立以PCR-RFLP法分析HLA-B基因多态性的方法,并对105名北方汉族人群酶切片段类型、频率进行调查,为其法医学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酚/氯仿抽提法抽提样本DNA;PCR扩增HLA-B基因的外显子2,3;NlaIII酶切PCR产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技术检测酶切结果;DNA测序确认酶切位点。结果HLA-B特异性扩增片段长度为943bp,以NlaIII酶进行酶切时在北方汉族人群中获得了14条片段,20种谱带类型,观察到了6个酶切位点。结论仅应用一种内切酶对HLA-B基因进行PCR-RFLP分析即可获得多条片段,多态信息含量大大提高,该法可以应用于法医学亲子鉴定和个人识别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激光显微捕获口腔上皮细胞的DNA分型
    顾丽华;张晨;陈连康;郑会芬;程莉;周怀谷;
    2006, 0(3): 196-197+. 
    摘要 ( 1969 )  
    目的探索激光显微技术(lasercapturemicrodissectionsystem,LCM)捕获口腔上皮细胞,并进行STR-DNA分型检测的方法。方法用VERITAS显微切割仪红外低能激光显微捕获一定数量口腔上皮细胞,进行ProfilerPlus试剂盒STR复合扩增,检测DNA基因型。结果7~8个口腔上皮细胞能成功获得STR-DNA分型。3~4个口腔上皮细胞不能成功获得STR-DNA分型。结论激光显微捕获作为一种分离单个细胞的新技术,对于微量口腔上皮细胞的STR-DNA分型是可行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汉族人mtDNA控制区异质性遗传规律
    蒋琼橙;童大跃;孙宏钰;区敬华;陈丽娴;伍新尧;
    2006, 0(3): 198-203. 
    摘要 ( 2066 )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mtDNA控制区异质性分布情况和遗传规律。方法将人mtDNA控制区扩增成6个部分互相重叠的片段,利用已建立的DHPLC技术分析其异质性规律。结果对150例汉族无关个体的多种组织检测,发现异质性个体的发生率达34%(51/150);个体的组织mtDNA异质性检出率最高为脑(50/150)、心肌(48/150)、最低为骨骼(22/150);本组共发现mtDNA控制区异质性位点有36个;同一个体可有多个异质性位点,最多的不超过3个;未发现异质性发生率有性别差异;超过41岁的高年龄组的异质性发生率(27/59)高于低年龄组(24/91);同一个体在2年前后取的血样,异质性检测结果一致;同一母系不同成员的异质性位点相同,但异质性mtDNA的含量有差异。结论DHPLC检测mtDNA控制区异质性具有高分辩力;mtDNA控制区异质性在中国汉族人中广泛存在;上述结果可作为mtDNA控制区多态性作个人认定和亲权鉴定的指导性资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9个Y-STR基因座荧光复合扩增系统的法医学应用
    石美森;李英碧;邓建强;冀强;于晓军;侯一平;
    2006, 0(3): 204-206+. 
    摘要 ( 1653 )  
    目的建立9个Y-STR基因座的复合扩增系统,提高Y-STR的法医学检测效能。方法6-FAM标记DYS434、Y-GATA-A10、DYS438、DYS439,HEX标记DYS531、DYS557、DYS448,TAMRA标记DYS456、DYS444引物,PCR复合扩增,毛细管电泳得到结果,考察扩增系统的个体识别能力、灵敏度、特异性、组织同一性。结果所建立的9个Y-STR复合扩增系统分型清晰,单倍型多样性达0.9968,特异性好,灵敏度高(0.5ngDNA),并且在男女混合斑检验上较常染色体STR分型更有优势。结论9个Y-STR复合扩增系统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对建立Y染色体STR数据库,研究群体遗传学和进行法医学混合斑物证鉴定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汉族DXS10011和DXS8377单体型
    吕德坚;陈树春;王学文;刘秋玲;陆惠玲;
    2006, 0(3): 207-209. 
    摘要 ( 1954 )  
    目的调查DX10011和DXS8377两个X染色体STR在广东汉族男性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方法DNA样本来自广东汉族男性无关个体,PCR后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法进行DNA分型。结果在113名个体中,DXS10011和DXS8377分别检出20和12个等位基因。DXS10011-DXS8377共有72种不同的单体型,最多见的单体型只出现了3次。在没有母亲时,DXS10011-DXS8377的女孩的非父排除率为0.9588。在83个孩子为女孩的三联体家系和29个有两个孩子的家系中,DXS10011和DXS8377均表现为共显性连锁遗传,且没有发现突变。结论本数据表明DXS10011和DXS8377在复杂的亲权鉴定中可提供高的遗传多态性信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汉族人群11个Y-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调查及法医学应用
    张晓红;吴微微;唐建新;钱光立;张小明;
    2006, 0(3): 210-212+. 
    摘要 ( 1891 )  
    目的调查11个Y-STR基因座及其单倍型在云南汉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分布,探讨其法医学应用价值,为法医学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应用Powerplex!Y系统对云南汉族201名无关男性个体进行11个Y-STR基因座的复合扩增,用ABI310型基因分析仪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统计其群体遗传学参数。结果Powerplex!Y系统前10个Y-STR基因座分别检出3、5、6、8、5、4、5、8、4、7个等位基因,DYS385a/b基因座检出56种单倍型;GD值最低为0.4273(DYS438),最高为0.9747(DYS385a/b);观察到11个Y-STR基因座共同构成的单倍型175种,其中有154种单倍型只出现1次,16种出现2次,5种出现3次,累计GD值为0.9984。结论11个Y-STR基因座具有较强的个体识别能力,可应用于云南地区汉族人群的个体识别与亲权鉴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古样品中Amelogenin同源基因的提取和检测
    张虎勤;杨周岐;刘芳娥;张金;赵文明;
    2006, 0(3): 213-216. 
    摘要 ( 1781 )  
    目的利用人类性染色体Amelogenin同源基因在X、Y染色体上序列长度的差异,选择设计引物,对考古样本进行古DNA性别信息研究。方法采用苯酚/氯仿-二氧化硅-超滤离心方法提取东岭墓葬群殉人骨骼、牙齿古DNA,PCR扩增,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离和检测古DNA扩增片段。结果8个墓葬16个样品中有7个样品出现阳性扩增检测,目标基因片段清楚,男性为二条带(X、Y),女性为一条带(X),牙齿样品检测成功率优于骨骼样品。结论改进的苯酚/氯仿—二氧化硅—超滤分离法是较好的古DNA提取方法,具有降低PCR抑制剂、消耗成本低和提取成功率高等特点。基于人类X、Y染色体Amelogenin同源基因的古DNA性别分析方法可成为分子考古重要的技术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乙酰甲胺磷中毒血液灌流血药浓度的动态检测
    褚建新;沈驹华;蒋文慧;
    2006, 0(3): 217-219. 
    摘要 ( 2170 )  
    目的探索乙酰甲胺磷中毒在血液灌流(HP)过程中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及终末浓度。方法采用医院急诊病例病人股静脉血,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血浆中的乙酰甲胺磷含量。结果经血液灌流后血浆中乙酰甲胺磷浓度迅速下降,并呈现出灌流前血药浓度越高下降速度越快的特性。结论血液灌流法能迅速降低血液中乙酰甲胺磷浓度,其下降的速度受制于乙酰甲胺磷的初始浓度和灌流开始时间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某区非正常死亡统计学分析
    吉解民;王一;
    2006, 0(3): 220-223. 
    摘要 ( 2059 )  
    按国际疾病标准分类法对1995-2004年间某区居民非正常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1995-2004年间年均非正常死亡率为4.6!(4.9!~4.5!),80岁以上组人群非正常死亡率最高;女性高于男性,为男性的1.03~1.36倍;意外跌落、交通事故、自杀为引起非正常死亡的前3位原因。表明非正常死亡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某区居民健康、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目前较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摇控式升降机控制缢索性窒息死亡1例
    龚瑞光;龚志强;许小明;罗志斌;冯琼;郑剑;
    2006, 0(3): 223-223. 
    摘要 ( 14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机磷农药中毒案件损伤程度评定
    朱友江;丁轩坤;
    2006, 0(3): 224-225+. 
    摘要 ( 14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活体损伤鉴定中复查X线片必要性的探讨
    景虎;王立新;
    2006, 0(3): 226-227. 
    摘要 ( 14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消化道出血术后反复不愈致医疗纠纷1例
    夏文涛;范利华;朱广友;
    2006, 0(3): 228-229. 
    摘要 ( 14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婴幼儿猝死综合征神经病理学的研究进展
    金波;黄瑞润;白鹏;廖志钢;
    2006, 0(3): 230-232. 
    摘要 ( 1920 )  
    婴幼儿猝死综合征(SIDS)是指发生于1岁以内婴儿无明显病因的突然死亡,其死亡原因及鉴别诊断标准迄今仍不明确。本文参考了近年来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SIDS神经系统病理变化的研究文献,提出SIDS致命的病理生理机制是与睡眠相关的呼吸循环失控或衰竭,即SIDS的主要病因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但不是单一病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拳击致外耳道骨壁骨折并鼓膜穿孔1例
    李彦民;霍亚梅;
    2006, 0(3): 233-233. 
    摘要 ( 14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伤性胃穿孔19天无明显腹膜刺激征1例
    黄莉娜;徐跃灵君;宋清;俞谦铭;
    2006, 0(3): 233-234. 
    摘要 ( 13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肋软骨骨折法医学鉴定1例
    韩波;
    2006, 0(3): 234-235. 
    摘要 ( 1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疑似自缢死亡1例
    李金富;曲海东;许海龙;李晓东;
    2006, 0(3): 235-235. 
    摘要 ( 13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群殴致死误判为交通事故1例
    魏明;陶陆阳;
    2006, 0(3): 235-236. 
    摘要 ( 12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服氢氧化钡中毒死亡1例
    王磊;
    2006, 0(3): 236-237. 
    摘要 ( 13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雄黄治疗皮肤病致人死亡1例
    胡春芳;刘建兴;林赛鹰;彭能泉;
    2006, 0(3): 237-238. 
    摘要 ( 13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混合斑中女性成分鉴定2例
    唐光峰;张杰;彭磊;
    2006, 0(3): 238-238. 
    摘要 ( 1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若干条文的理解与适用(第三讲 面部损伤)
    夏文涛;朱广友;范利华;程亦斌;
    2006, 0(3): 239-241. 
    摘要 ( 13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颅脑损伤致伤方式推断1例
    俞定洋;马开军;
    2006, 0(3): 241-241. 
    摘要 ( 13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